1
您的位置: 线上活动  >  在线答题  >  答题题库

锅炉25-29

2022-09-25 17:15:11.226.0.6854

锅炉25-29 在线考试 答题题目
1、(多选题) 过热器爆管的现象()
  • A、A蒸汽流量不正常地小于给水流量。
  • B、B爆管严重时,锅炉汽压下降,炉膛出现正压,向外喷出火焰。
  • C、C过热器后烟温不正常地降低;过热器附近有异常声响。
  • D、D严重爆管时引风机电流比正常增加,烟囱内排出的烟气有明显的蒸汽成分。


  • 2、(多选题) 锅炉蒸汽压力调整()
  • A、A锅炉蒸汽压力控制范围为5.8±0.5Mpa.
  • B、B锅炉汽压的调整是在增减水量的同时,相应的调整燃烧,以保证蒸汽压力的稳定。
  • C、C汽压急剧上升时,可立即采取开启对空排气电控阀,同时减少尾气减少送风风量。
  • D、D汽压急剧降低时,则说明燃烧恶化或承压部件发生泄漏故障,应及时观察DCS上表计参数变化情况,并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必要时投天然气助燃;


  • 3、(多选题) 厂用电中断的处理()
  • A、A立即复位各电动设备的操作开关;立即封闭水封。
  • B、B手动关闭锅炉给水阀。
  • C、C根据汽机情况,关小或关闭主汽阀,开启过热器疏水阀,控制汽压,使水位缓慢下降。如电源短时间无法恢复,关闭主汽门。
  • D、D电源恢复后,应首先启动引风机,对炉膛进行通风,排除炉膛内剩余烟气,按规程重新进入正常点火程序。


  • 4、(多选题) 脱硝吹灰的步骤()
  • A、A通知中控室脱硝装置准备吹灰
  • B、B前后打开蒸汽主阀门,待蒸汽管路温度均衡后,关闭疏水阀门。
  • C、C在DCS画面点击吹灰推进按钮,随后吹灰开始,当吹灰器进到位时点击退出,退到位时开始第二、三个吹灰器的操作,重复开始步骤。
  • D、D注意吹灰器不能同时进行吹灰操作,吹灰完成后打开疏水阀门,关闭蒸汽阀,通知中控吹灰完毕。


  • 5、(多选题) 锅炉吹灰的步骤()
  • A、A一般都是炭黑线箱体发生泄漏,锅炉炉膛燃烧发浑,炭黑附着在锅炉受热面上,对设备产生局部高温危害,且换热率降低;
  • B、B这时候需要用压缩空气对对流管束进行吹灰,达不到停炉条件时就在运行中清灰。
  • C、C吹灰前需先联系中控室把炉膛负压提高到-200到-300Mpa时间,
  • D、D然后通知中控室现场缓慢打开对应炉门,打开炉门时身要站在侧面,防止正压有火焰烧伤,打开后要通知中控室炉门已打开,保持负压-150到-200Mpa稳定,通知下面人员打开压缩风阀门,上面人员挨个进行吹扫,吹扫完通知中控室关闭炉门,恢复炉膛正常负压运行;


  • 6、(多选题) 脱硝氨水泵的启动步骤()
  • A、A就地确认氨水罐至氨水输送泵(氨水输送泵A或B)泵出口至氨水罐上回流管道上的手动阀门全部打开,同时氨水喷射阀组阀门全部关闭。
  • B、B启动氨水输送泵
  • C、C泵稳定后,缓慢开启喷射阀组上的主路阀门。
  • D、D观察喷氨流量计,根据进出口氮氧化物含量数值,同时缓慢调节回流阀,调节氨水流量调节阀,使其满足机组SCR反应器氨水所需量。


  • 7、(判断题) 过热器爆管热原因,可能是减温器发生故障或点火时赶火升压,造成过热器管冷却不良,导致过热器爆管。
  • A、正确
  • B、错误


  • 8、(判断题) 过热器爆管热原因,可能是燃烧调整不当,使火焰延伸至过热器处,烧坏过热器。
  • A、正确
  • B、错误


  • 9、(判断题) 过热器爆管热原因,可能是由于对锅炉汽水品质监视不严,导致汽水品质恶化,造成过热器管壁结垢,使管壁超温爆管。
  • A、正确
  • B、错误


  • 10、(判断题) 锅炉正常运行时,蒸汽温度控制在480±5℃。
  • A、正确
  • B、错误


  • 11、(判断题) 当氨水泵启动前,不必打开氨水泵的排气螺栓不必排气就可启动氨水泵。
  • A、正确
  • B、错误


  • 12、(判断题) 氨水输送泵流量根据现在烟气状况,设置为250L/h,后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注:反应器入口烟气温度(大于300℃)才能开启氨水输送泵。
  • A、正确
  • B、错误


  • 13、(判断题) 因为龙星发电7#锅炉氨区与5#共用,氨水泵出口压力目前为0.25mpa,7#氨水管路压力不足,喷枪处压缩空气暂时不能开启以避免氨水喷枪无流量。
  • A、正确
  • B、错误


  • 14、(判断题) 氨水输送泵出口压力保持在0.3~0.5mpa,喷枪压缩空气压力要保持在0.3~0.5mpa。
  • A、正确
  • B、错误


  • 微信扫一扫 在线答题 在线出卷 随机出题小程序 闯关答题软件 出题答题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