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的位置: 线上活动  >  在线答题  >  答题题库

马原单选

2024-12-27 14:51:49.226.0.58537

马原单选 在线考试 答题题目
1、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里,超过一定点指的是(    )
  • A、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后,扩大生产规模
  • B、收回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后,继续进行投资
  • C、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 D、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 2、 垄断的形成是(    )
  • 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 B、生产资本输出的结果
  •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 3、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4、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    )
  • A、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D、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5、 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要(    )
  • A、坚持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
  •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C、坚持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与国际接轨
  • D、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所有结论


  • 6、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 B、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C、无产阶级政党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成为执政党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 7、 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是(   )
  • 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B、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D、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8、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B、德国古典哲学
  •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9、 经济全球化(  )
  • A、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 10、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 A、合作参与制
  • B、个人联合
  •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 11、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 A、参与制
  • B、个人联合
  •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 12、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   )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 13、 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    )
  •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B、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结果
  • C、资本家节俭的结果
  • D、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14、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
  • 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 15、 货币的本质是(    )
  • A、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 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
  •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D、价值的表现形式


  • 16、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 A、原料和燃料
  • B、辅助材料
  • C、机器设备
  • D、劳动力


  • 17、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 C、它具有计量单位
  •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 18、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 A、具体劳动
  • B、剩余劳动
  • C、商品的生产形式
  •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19、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 20、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 A、创造新价值
  • B、创造剩余价值
  • C、创造必要价值
  • D、创造使用价值


  • 21、 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 22、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 23、 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 A、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B、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 C、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 D、资本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 2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 B、货币支付手段职能
  •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 25、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26、 剩余价值来源于(    )
  • A、不等价交换
  • B、工人工资的扣除
  • C、工人的剩余劳动
  • D、劳动力的价值


  • 2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 A、不等价交换
  • B、劳动成为商品
  • C、劳动力成为商品
  •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 28、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    )
  • A、减少社会财富总量
  •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 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 29、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
  • A、必要劳动时间
  • B、剩余劳动时间
  • C、个别劳动时间
  •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30、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 A、使用价值
  • B、交换价值
  • C、价值
  • D、价格


  • 31、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 C、它的各部分是否相互协调
  • D、它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32、 社会意识是(     )
  • A、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包括对自然的反映
  • B、人人都具有的,任何时代都不具有阶级性
  • C、对社会现象的抽象,因而具有永恒性
  • D、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33、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 34、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 3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 A、占人口大多数
  •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 C、具有先进思想
  •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 36、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 37、 划分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的依据是(     )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 D、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 38、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D、实现社会公平


  • 39、 社会革命根源于(    )
  • A、人口太多
  •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 40、 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 C、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 4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 42、 上层建筑是指(    )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 B、科学技术
  • C、社会生产关系
  •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 43、 智能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快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然而,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应用的同时,也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而引发人们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有专家呼吁,在发展新技术时,要划定法律禁区,制定行业规范,构建一个新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看,法律法规(    )
  • A、总是阻碍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 B、只能落后于新技术发展
  • C、与新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D、归根到底是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 44、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45、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 B、地理条件
  • C、社会意识
  • D、人口因素


  • 46、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里,“超过一定点”指的是(    )
  • A、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后,扩大生产规模
  • B、收回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后,继续进行投资
  • C、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 D、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 47、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 48、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 49、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 50、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 B、知觉
  • C、表象
  • D、分析


  • 5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 52、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 C、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 53、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54、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C、直观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5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 B、主体性的观点
  • C、反映的观点
  • D、实践的观点


  • 56、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 57、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
  • A、相对性
  • B、阶级性
  • C、主观性
  • D、绝对性


  • 58、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 59、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 60、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 A、调查研究 了解情况
  • B、深入思考 形成理论
  • C、精心安排 制定计划
  • D、执行计划 付诸实践


  • 61、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62、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 A、辩证形式
  • B、趋势和道路
  • C、不同状态
  • D、源泉和动力


  • 63、 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 B、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 C、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 D、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 64、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方向和道路
  • B、形式和状态
  • C、结构和功能
  • D、源泉和动力


  • 65、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66、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 )
  • A、既克服又保留
  • B、绝对的否定
  • C、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 D、外在的否定


  • 67、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B、认识事物的量
  • C、确定事物的质
  • D、把握事物的度


  • 68、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一旦突破这些底线,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底线是指( )
  • A、联系的条件性
  • B、度的关节点
  • C、主要矛盾
  •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 69、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 A、矛盾的普遍性
  • B、矛盾的斗争性
  • C、矛盾的特殊性
  • D、矛盾的同一性


  • 70、 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 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 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是无条件的
  • 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 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 71、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割裂了事物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
  • B、模糊了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 C、混淆了事物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区别
  • D、颠倒了事物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 7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 A、量变质变规律
  • B、对立统一规律
  • C、否定之否定规律
  •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 73、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 B、集体智慧的调动
  • C、解放思想
  • D、尊重客观规律


  • 7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 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 75、 发展的实质是 (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76、 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 )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77、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 78、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 7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 B、运动性
  • C、物质性
  • D、客观性


  • 80、 时间和空间是( )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 B、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 C、一种先验的形式
  • D、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 8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 82、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
  • A、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 B、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 D、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 8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说明的是时间的( )
  • A、客观性
  • B、相对性
  • C、一维性
  • D、无限性


  • 84、 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 )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D、反映论和先验论


  • 85、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 8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 A、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 87、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 C、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 8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 B、历史唯物主义
  •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D、唯物主义


  • 89、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 9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实现共产主义
  •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 D、实现人权


  • 9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 B、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 C、工人罢工和起义
  •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 9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 93、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原因在于( )
  • A、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 B、马克思主义具有自觉的历史担当
  •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武器


  • 94、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这一论断的是( )
  • A、马克思恩格斯
  • B、毛泽东
  • C、列宁
  • D、斯大林


  • 9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 A、吐故纳新
  • B、科学严谨
  • C、博大精深
  • D、与时俱进


  • 96、 (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 A、毛泽东思想
  • B、邓小平理论
  • C、科学发展观
  •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97、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
  •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 C、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 D、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 98、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 )
  • A、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 B、人民至上
  •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D、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 99、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 B、《神圣家族》的发表
  •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D、《资本论》的发表


  •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 101、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
  • A、亚当 ·斯密
  • B、大卫 ·李嘉图
  • C、马克思
  • D、威廉 ·配第


  • 102、 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
  • A、唯物主义
  • B、辩证唯物主义
  • C、唯物主义辩证法
  • D、辩证法


  • 微信扫一扫 在线答题 在线出卷 随机出题小程序 闯关答题软件 出题答题小程序